众所周知,马文都是当代响当当的收藏家和文物鉴定专家,更了不起的是上海期货配资,他还建立了意义非凡的观复博物馆。一人能建立起文物博物馆,可见马文都收藏之丰富,鉴定之高。然而,在当年,像马文都这样的人物,却并不少见。虽然他们没有建立起博物馆,但他们的个人收藏之丰富,收藏之精,鉴定文物的造诣,甚至连马文都也难以企及。
他们中,像张伯驹这样的收藏鉴定家、书画家、诗词学家我们就不说了,其文物收藏之丰众人皆知。
孙瀛洲,在文物界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,但现在很少人知道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他就在北京开了自己的古玩店——敦华斋。之后,更是四处寻找珍贵的瓷器,凭着自己对文物的鉴定能力,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瓷器。对于瓷器的鉴定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。对宋代官窑和哥窑的瓷器鉴定,只要他用手指捏捏瓷器的圈足就可判定身份,其鉴定造诣无人能及。
孙瀛洲在上世纪五十年,自己收藏的各类文物就达3000多件,而最拿手的陶瓷就达2000多件。其中,更是不乏传世之宝,有二十五件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。最后,孙瀛洲把自己所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。其中的绝世珍品成化斗彩三秋杯,曾是孙瀛洲花了足足40根金条买的。孙瀛洲一生的收藏之路,也让他从收藏家变成了鉴定专家。
展开剩余57%而之后的商承祚其个人收藏之丰富,也是世所难见。商承祚不像孙瀛洲那样是从最底层的学徒一步步爬起来的,因为他出身文化世家,使其对文物的从小耳濡目染。商承祚的父亲就是清朝最后一名探花——商衍鎏。商承自幼埋头苦读,二十岁就在北京大学研究所,师从当时的甲骨文字的研究大佬罗振玉。一年之后,出版了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——《殷墟文字类编》。王国维大赞此书可以传世。
因为家世的关系,商承祚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。除了对甲骨文的研究,商衍鎏也致力于青铜器研究和古书的收藏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商衍鎏的家中就收藏了商代青铜和唐代《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等1000多件文物。后来,商衍鎏把这些文物全部捐给了国家,而这些珍贵文物中,属于国家一、二级文物的就超过了百分之六七十。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,商衍鎏的后代又把初祖上4200册藏书全部捐赠了出去。
后来的傅增湘也曾收藏373部4300多册藏书,周叔弢更是北方第一藏书家,杨锉曾收藏陶瓷三千多件(套),铜器二百多件,玉器二百件,古墨六百多件,书画三百件件。
相信,以上的这些收藏家,如果想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上海期货配资,应该非常的轻松,有的可能连马文都也难以企及。
发布于:天津市